茶为国饮,历史悠久。回望过去,发源于中国的茶叶,随商旅贸易扩散四方,饮茶之风席卷全球。
彼时的中国茶,在茶叶出口方面占据绝对优势,19世纪中叶前,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出口国,中国茶在世界范围内居于当之无愧的“垄断地位”。直至19世纪70年代前,世界茶市近90%的出口份额仍由中国垄断。
然而,攀上顶峰之后,中国茶叶出口急速坠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量急速下滑。到 1921年,中国茶叶出口已跌至2.6025万吨(57377千磅)。中国茶叶从昔日全球超90%的出口占有率,萎缩至仅8.79%的窘境。
当年的中国茶产业,面临英国差别化征收高额茶叶税的打击,印度茶叶大规模出口外销的冲击,还有社会动乱之下的茶叶减产等阻碍。各方因素叠加下,步履维艰,一朝跌落云端坠入地底,在世界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1921这一年,中国红茶滞销严重,祁门茶业公所发函至上海茶业会馆言: “红茶积年亏耗,损失甚巨,茶商屡议停办。 因苦于地方出产与人民生计有连带关系,不得不勉力维持,等待转机于万一,乃本年春茶运出,延至今日,将近岁暮,已售者不及十成之二三,未售者竞无人顾问。 ”由此停办红茶一年。 绿茶同样积滞难销,以至于当时的海关实施免征税措施,推动积压的绿茶外销。
和萧条败落,面临巨大危机的茶产业比起来,1921年的茶研究,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况。
那段时间,“当代茶圣”吴觉农正留学日本,当时“茶原产地并非中国”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为此吴觉农写下《茶树原产地考》,系统考证了茶起源于中国。并且,吴觉农还撰写了《中国茶业改革方准》,就当时中国茶行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之法。这在当时的茶界引起了广泛重视。
从生产种植,到买卖销售,这些不同视角的瞩目把茶产业推到了“聚光灯”下。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风风雨雨,不断开创辉煌。中国的茶产业也随着这一百年的岁月迭代,持续蝶变新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党和政府对茶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当年10月26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茶叶产销会议”,成立国营中国茶叶公司,统一领导全国茶叶产制、运输业务及研究改良事项。为此后茶叶恢复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组织作用,也为中国茶的崛起埋下伏笔。
1978年12月18日,改革开放来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茶业进入了全面复兴的春天。自由交易的茶业市场体系逐渐形成,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茶类品种愈加丰富,整个茶叶市场繁盛非常。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实施,茶产业作为乡村脱贫致富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多地贫困县的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2月25日,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茶产业扶贫贡献突出。据数据显示,中国涉茶人口达8000万,有4600万亩茶园、6000万茶农、产茶县超过1000个,832个贫困县有337个国家级贫困县与茶相关,更有100余县以茶为支柱产业。通过茶产业增加创收和就业岗位,兴农致富的实例不计其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更是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并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
经过一百年的发展,2021年的中国茶比起1921年,面貌已全然不同。更坚实的产业基础、更标准的生产体系、更多样的茶叶产品…都赋予了中国茶产业无尽能量,让其站上更大的舞台。一杯中国茶,蕴含无数兴衰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