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临危受命,巧成契机——千两茶恢复生产

2022-02-28 来源:安化黑茶网

人生需要机遇,更需要把握。有机遇是运气,能否把握住机遇则靠感觉判断和相关经验与知识的积累。


1997年,我刚接手白沙溪茶厂厂长不久,脑子里还在为怎么凑够开工所需的基本费用犯愁的时候,茶厂1996年前的老上级——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打来一个电话询单,问我千两茶还能不能做?我感觉到这是救命的机会来了,马上应承下来。但接下来却更犯愁了,到哪找人呢?

不熟悉千两茶的茶友们可能会觉得,做茶无非找一些茶农或者制茶工人,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困难,可是安化千两茶的制作工艺很特殊,它是用纯原生态的材料,粽叶包住茶叶,再“穿”一层棕衣,最外面用竹篾制成的篓子捆紧,踩制而成,这是个纯手工的技术活。千两茶在1958年前,作为安化黑茶的一个主要品种一直存在,供应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区,由于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五六个青壮年技工协同纯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到了1958年,当时的安化第二茶厂(白沙溪茶厂的前身)在机械化改造完成之后就停止了千两茶的生产,将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改成了机压茶砖,因传统上千两茶与百两茶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花卷茶”,如果按当时已有的两种茶砖——黑茶砖、茯茶砖的格式命名,则应该就是“花茶砖”,但这样会让人认为是用茉莉花茶压成的茶砖,因此,就把“茶”字放到后面,叫“花砖茶”;原有的黑茶砖、茯茶砖也相应改称为“黑砖茶”、“茯砖茶”。既而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安化黑茶的“三砖”。

虽然1981年白沙溪茶厂承接生产过一批(327支)千两茶,但当时是1950年代踩制过千两茶的技术工人基本在60岁左右,有的还没有退休,有的因子女接班刚提前退休不久,召集一班(8人)技术工人并不难。但时隔十六年后的1997年要踩制千两茶就不那么简单了,第一,1950年代或是1981年踩制千两茶的那些技工都已超过古稀之年,是否还健在,如果健在,还能不能做得了踩制千两茶这种高劳动强度的体力活;第二,1981年踩制千两茶时没有带徒,无替代人选。

1997年对于这个询单要不要做,班子内形成高度共识,认为这是一个安化黑茶由单纯的边销茶向广大的内销市场转变的契机,并可借此恢复千两茶制作这一传统手工工艺。于是,我们派出的两路访师队伍先后请回了11位虽年逾古稀但身体仍健壮的老技工师傅,其中“杠师傅”请了李华堂、杨雁冬和张正春三个,“脚老爷”则请了八个,其中刘向瑞不光是脚功好,千两茶号子叫得那也是一绝。正常制作千两茶一班配两个“杠师傅”,六个“脚老爷”,之所以请三位“杠师傅”,八个“脚老爷”,是因为他们都已是7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了,虽健壮,但体力毕竟是大不如前,这样凑成了一班人手,算是可以开踩了。


当然如果就是这十一个“老头”做几百支千两茶,就不会有后来千两茶在安化黑茶日益红火的大潮中举足轻重的表现了,也可能就难有安化黑茶如今的辉煌。1997年我们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踩制千两茶,是充分意识到现代化社会里传统的东西将会成为人们怀念与希望拥有的趋势,而传统手工工艺,如果没有传承,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而消失,再恢复就难了。因此我们在请回这一班老技师的同时,挑选了一班(8个)年轻力壮的职工或子弟作为跟班学徒,他们不负所望,担起了千两茶踩制技艺恢复与传承的责任。

每想及此,自豪感油然而生。虽然1997年恢复千两茶生产时坚信,在机械化快速复制产品的时代,人们会怀念手工。为此,制作那一批(414支)千两茶可谓是花了大本钱,按常规8个人一班的踩制技工26个工作日可以完成的产量,那年19个技工整整花了30天,要知道那年的生产启动资金可是发文件强制性向职工“集资”凑起来的。

现在想想这个大本钱花得太值了,1997年那批学徒在自己学成后,带了不少徒弟,徒弟又带了徒弟,现在他们已是当之无愧的师爷爷了。在安化,现在能踩制千两茶的技术工人已有好几百人,这是一支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千两茶(应该称“花卷茶”比较合适,因为千两茶只是“花卷茶”系列中的代表性规格品种,这个系列已经是有大到万两以上,小到十两的几十个规格品种的大品系,但现在用千两茶名称指代整个花卷茶系列产品已趋于“约定俗成”)作为安化黑茶中最具地域特色和品饮魅力的产品,已成为安化黑茶的名片。说起千两花卷茶,就自然会联想到安化,因为这是安化独有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