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化江南出去,一路上我们可以遇到很多历史遗迹,大多数与茶有关。这几年安化黑茶产业的形成,让大家有意识的开始去保护那些遗址,对于损坏的遗址政府也划拨了经费,组织人力资源去修复它。所以,如今我们行走在安化的山水间,已经看不到那些残破的面貌了。
路边的石像
石像衣衫的飘逸,让人想起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衣
在进入山区公路后不久,路边一个站立的石像瞬间吸引了我们。与我同行的是高马二溪茶业公司企划部的摄影师。他对那些民间遗迹也很敏感,我还没看见那个石像,他就已经靠边停车下去仔细勘察去了。
安化的不多,但动不动就享誉全国彪炳史册。我们很直观的判断,这个石像与陶澍有关。明朝制式的官服,比真人略大的形制。我们询问了边上的村民,他们告诉我们,从这个石像进去,里面的小山包是陶澍家的老祖坟。石像指向的那条陵墓直道被一个小池塘阻断,青山依旧,看山前古道变迁,人来人往间,人们还记得那位晚清封疆大吏的祖坟。
陶澍祠堂
我们上午行程的重点是陶澍祠堂。祠堂位于茅坪村。从大门上看,祠堂已经修缮一新,厚重的木门,老铁栓用一把大锁锁着。旁边有一户人家,老木楼,屋内有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向他询问有关陶澍祠堂的事,他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陪我们到村委会去拿钥匙。茅坪村看似很小,但村民服务中心的配置很完善,有坐班的工作人员。他走进去工作人员就开始拉开抽屉寻找钥匙。看来他已经不止一次做这样的接待了。
祠堂中堂的“绥疆锡祜”匾
他拿着钥匙,熟练的开锁,取下铁栓子,推开那扇厚重的大门。大门被打开,祠堂中堂悬挂的那块道光皇帝御赐匾额非常醒目,上书“绥疆锡祜”四个字。帝国皇帝对封疆大吏的首肯全都凝聚在了这块匾额里。
祠堂的空间很大,中堂供奉着陶家历代宗祖的画像,画像下面有三个灵位。祠堂的很多细节都在告诉我们,这里已经被开发成了一个景区,只是眼下属于淡季,所以门庭冷落。中堂左侧挂着陶澍画像的印刷物,右侧挂着从故宫复制的道光皇帝像。
祠堂中的陈设
这些年,在安化黑茶产业蓬勃发展以后,安化的文化人很乐意将陶澍与安化黑茶搭上关系,想象了很多文献之外的故事出来。陶澍在成为封疆大吏之前在宫廷里做过冕宁的侍读,这一层关系不禁会让人猜测他会不会给这位少年阿哥分享一点自己家乡的土特产。这总想法是今人的视角,帝国朝臣是没有时间做这样的闲事,皇帝日用由内务府或者是礼部负责。真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塑造了家国天下理想的大臣永远思考的是天下事。所以,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但凡背地里偷偷给皇帝塞些私货的臣子都会被历史塑造成奸佞之人。这样的臣子多了,容易导致君王玩物丧志,国家政事自然也是搞得一团糟。宋徽宗,以及明朝中叶的那些皇帝都是这样。
陶澍尚书第
所以,站在陶澍背后的安化黑茶绝对不是宫廷小玩物,古代帝国的优秀政治家都会敏锐的觉察到茶叶对于江山社稷的重要性。王安石如此,张居正如此,顾炎武如此,陶澍也自然如此。
在乾隆朝平叛大小和卓之后,清廷的版图抵达峰值,嘉庆及道光前期,帝国名臣在经略国事时大多是守土安疆的思维。西北游牧民族的戾气被消弭了,从秦皇汉武走来的长城边境线彻底沦为了历史遗迹。清廷的茶马贸易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较之于宋朝与明朝对于西北边疆的羁糜,清廷的茶马贸易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内政。所以这位从两湖茶场里走出去的封疆大吏对老家的这一片叶子,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功名对一个家族的改变
曾几何时,老家人在面对这位帝国功勋级权臣时关注的始终是皇家赐予的光环,不过历史总会在轮回里不经意的筛选,最终还是让他与这一片茶叶重新关联起来了。如今,去往陶澍祠堂,到他墓前祭拜的几乎都是从事茶叶相关的人员。
陶澍墓
他的埋骨之地已经开辟成了片片茶园,从小淹镇乘渡船,上岸之后,所见皆是陶澍的元素。他的墓保存完整,妻妾的坟茔也相伴左右。近年来,由于安化黑茶的蓬勃发展,参观墓园的游人越来越多,政府将墓园做了一些修缮,有关陶澍的功德文都镌刻在了石碑上,立在墓园一侧。在这个村落里,除了陶澍墓,还有两棵玉兰,玉兰生长地已经变成了一所中学。那两棵玉兰,是交趾国进贡道光帝的,皇帝顺手赏赐给了陶澍,种植在园中,郁郁葱葱,陪伴着这位功勋大臣的故土学子朝朝暮暮。
御赐玉兰树
从这所中学出来,在山路边有一座塔,也与陶澍有关。塔下正对资江,有一个插在江边的碣石,当地人说,陶澍曾经在那里读书。从碣石望去,对面山崖上有的刻字。中国人喜欢对一些大人物大事件进行附会,不过这些附会的内容却也自成景观,一路走下来,一代名臣的生活轨迹就生动活泼起来了。
陶澍墓周边的茶园
茶商们谈陶澍,各自有各自的立场,陶澍那首描写芙蓉山采茶的诗很重要。闲情逸致里,放下奏折上那些沉闷的话题,品一杯家乡茶,回顾儿时的生活画面。有时候,茶也不仅仅关乎家国天下,更是一种回馈自我的生活享受。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炕打包箱。
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
陶澍墓
吟咏罢,再回到西北视角之下“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如今,陶公就长眠于此,四周茶香萦绕,江山依旧。突然感觉陶澍为我重新打开了一扇门,在里面能够闻见金戈铁马的声响。魏源说:“湖湘弟子满天山”,在历史的因缘际会里,我们将视角推移,从匈奴到突厥,从蒙古人到维吾尔族,所谓“茶和天下”需要在这样的语境下探讨才过瘾!而站在安化审视陶澍,仅仅是管中窥豹而已。所以,春节后我一定要去一趟西北!
民族团结之茶
对于西北,从羁糜,到惩戒,再到如今财政支持边销茶维系民族兄弟的生活方式。历史的车辙正在滚滚向前,唐宋元明清,我们在怀古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眼下才是真正最好的时代。
图文 | 洪漠如
本文作者授权本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