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
《礼记》记载:“腊月” “腊八” “蜡祭”
这是最早对于腊八节的记载来自于《礼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腊月” “腊八”都与先秦的“蜡祭”有关。在文明起源的年代,吃饱是头等大事,农业生产是根本,传说从上古神农氏和尧帝开始,就在每年十二月进行蜡祭,报答农神护佑。
《礼记》:“天子大蜡八” “八蜡以祀四方”
蜡祭的仪式一直传承,夏代叫“清祀”,商代叫“嘉平”,周代叫“蜡”,形成了一套规范,蜡祭需要祭祀四方的八位神。
《礼记·郊特牲》记载:“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
“先啬”类似于神农;“司啬”是农神的后稷;农是田地;“邮表畷”是田间的疆界;祭祀猫虎是因为猫吃老鼠,虎吃野猪,而这两种动物都是会破坏田地的;“坊”是堤防;“水庸”是灌溉用的沟渠;“昆虫”是昆虫神,祈求莫起蝗灾,毁坏庄稼。
祭祀感恩:“仁之至,义之尽”
先民们的原始天道观认为“万物有灵”,而后世则认为古人够君子,对农田、水利这样的事物和猫、老虎这样的动物,得了他们帮忙都要祭祀报答,是“仁之至,义之尽”也,后世“仁至义尽”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腊八粥的由来
佛祖得道日 最忆是佛恩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在六年的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麦,饿得身体羸弱不堪,终于想到,一味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体的执著,是没有办法证悟的。于是接受了牧女馈赠的乳糜,恢复了体力,端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最后在腊月八日成道,也称作腊八,因此腊八节又称“佛成道节”。在这天寺院会施粥,希望大家忆佛陀的苦来思甜,心生感恩,因为有了佛陀与众多菩萨的苦行,才使得佛教徒们得闻正法。
落难皇帝 感恩苦难
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感恩那一碗救命的粥,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便定了这一天作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纪念岳飞 感恩百姓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中国的感恩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随之而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希望每一天都在过节,爱热闹的我们又多了许多洋节,但万万不能忘却的是我们传统的中国节和古人智慧结晶的节气,我们也要传承和发扬下去,有仪式感的过好每一个中国节。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冬至的饺子,这些节日味道的背后,都有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寓意。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许做不到像古人那样对对万物怀有“敬畏之心”,“以德报怨”,”仁至义尽“,但对国家、对父母、对恩师、对良友,对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我们要时刻抱有一颗感恩的心。
安化黑茶的责任
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从我们做起,安化黑茶离岸孵化中心将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唤醒潜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小到节气,大到年俗,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祖辈生活智慧的结晶,2019与我们携手共进,传承文化。
传递幸福,传递爱
感谢世界,感谢你
腊八节快乐!